注册 | 登录  欢迎光临易艺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书画 > 专访 >

南京博物院金兽:中国出土的最重金器

 金兽是南京博物院18件“镇院之宝”之一,是迄今为止全国考古发现的最重的一件金器,重9100克,含金量高达99%,它通高10.2厘米,身长16厘米,宽17.8厘米,长得怪模怪样,金兽究竟是什么动物?文博界至今仍没有一致的定论,有人认为是老虎、有人认为是狮子、有人认为是豹子。而这头金兽的出土发掘还有一段颇为惊心动魄的故事。

  挖渠挖出一头“大金兽”

  1982年2月10日,春节刚过,江苏盱眙县南窑庄的村民们开始疏通沟渠,为春耕做准备。村里有个青年叫万以全,他新婚不久,要照顾完怀孕的妻子,所以来到工地最晚,因而得到了一段最高、也是淤泥最多的地。这条小沟只有一米多宽,万以全第一锹挖下去,就碰到了一件破碎的铜盆,一个大泥块被甩到岸上,还特别沉。他蹲下去查看,抹去泥,一件黄澄澄的金兽露了出来,金兽底部的凹陷处还嵌着几块金币。在大哥万以才的帮助下,兄弟俩又在金兽下方挖到一只铜壶,壶内塞满闪闪发光的金币。

  兄弟俩知晓挖到了宝贝,便抱起宝贝一口气跑回了家,闩上大门,在水桶里清洗,然后放进箱子里。不久,四邻八乡的群众闻讯纷纷赶来看宝,足足聚集了三千人。

  当日中午,正在家中吃饭的盱眙县公安局副局长钱永华接到报案,称有人挖到大量黄金,他立即派人带着照相机,开上吉普车奔波了35里路后到了南窑庄,只见万家三间茅屋被围的水泄不通,万家的树上、草垛上爬满了人,嚷嚷着要看宝贝。在拥挤中,万家的树甚至被人折断,窗户被人推掉,鸡圈被人踩塌,人群中竟还有人高喊:“公安来了不怕,公安拿不走,大家挖到的,大家分!”

  万以全的父亲趴在放宝箱子上“护宝”,他大喊:“赶紧来人哪,救命啊,屋子要被人挤倒了!”在大队书记、队长则拼命维持秩序下,钱永华才挤进万家门。面对混乱的局面,他当机立断,将万家的方桌抬到门口,抱起铜壶站在桌上说:“就一个破壶,有什么看的?”他一面向老百姓宣传文物法规,一面迅速将文物搬到车上,运到县里,藏进了银行金库。

  穆店中学语文老师马培文是当地通讯员,距该村不足一华里,得知消息后立即用电话报道了这条爆炸新闻,很快在南京的媒体上发表。时任南京博物院办公室主任的徐湖平立即向院长姚迁汇报,南博遂派考古部的李文明和钱锋两人赶到盱眙。专家在银行见到了这批珍宝,经过鉴别清点,铜壶内共9块半金饼,重2864克;15块马蹄金、麟趾金,重达4845克;11块金版楚国钱币“郢爰”,重达3260克,金兽加上金块的黄金总重量超过了20千克。

  当时,银行已将此消息上报给北京,而人民银行的钱币博物馆内正缺少楚国的钱币“郢爰”,也立即派人来征调,且答应给盱眙30多万资金补偿。北京、南京两地遂展开了一场“钱币”和“文物”的争夺战。

  很快,南博工作人员手持江苏省政府的文件,和淮阴地委盖章的公文,连夜赶往盱眙取宝,这已是他们第三次前往盱眙,在荷枪实弹的公安人员的护送下,终于将这批国宝运抵南京。

  万以全挖到宝贝后,群众们传言,挖到公兽还应有一母兽,于是又挖了一大片,结果非常失望。而考古人员现场发掘,则只发现了壶的支架和壶身散落的梅花纹。

  一个月后,盱眙县政府奖励了万家1万元,表彰他们保护并上交文物的行为。这笔钱在1982年算是大数目,万家把家里被挤坏的房子翻修成砖瓦房,又买了台手扶拖拉机,家境得到改观。后来,南京博物院又奖励马湖大队5000元,该大队购买了变压器,从此全村通了电。

  金兽的身世至今是个谜

  “金兽是一件十分罕见的金器。”南京博物院研究人员李文彬告诉雅昌艺术网:“我们认为它应该是一头豹子,豹子在古代被看做是神兽,有辟邪压胜之意;金兽头顶有一环钮,是仿铜石权器的形制,所以这件金兽可能是封建王朝的镇库兽。”

  金兽呈蜷伏状,头枕伏于前腿之上,屈腰团身,首靠前膝,耳贴脑门两侧,头大、尾长、身短而粗壮,似虎更类豹。附耳瞪目,张口露齿,神态警觉,颈部戴三轮项圈,头顶有一环纽,通体锤饰圆形斑纹是在兽体铸成后再捶击上去的,大小相当,呈不规则的圆形,十分精美。底座空凹,内壁刻有小篆“黄六”二字,为秦汉文字。

  李文彬告诉记者,“黄”指质地为黄金,“六”为序数。通常所见的金器大都是捶击而成,而这件金兽是古代金属铸造工艺和金器捶击工艺这两种技法完美结合的产物,实属罕见,因此弥足珍贵。根据外形特征,推测金兽的铸造时代大约在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

  “从与金兽、青铜圆壶共出土的麟趾金,以及金兽的造型和文字来看,其窖藏的最后入藏年代应该在西汉时期。而青铜圆壶的铭文反映铜壶本身是战国中期以前的,两件东西并非一个年代的物件,由于缺乏更多的出土文物作为线索,也没多少文献史料参考,更没有同类型出土文物比较,金兽的身世至今是个谜,是何人所铸,又是何人、何时匆匆将这批黄金掩埋?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金兽肚子还下压着一件“历史证据”

  “这次考古发现意义非凡,除了是出土古代金币最多的一次,是发现古代黄金铸品最重的一次,尤为重要的是出土了前所未见、造型奇特的‘陈璋圆壶’,当时就在金兽身下压着,它是一件历史证据。”李文彬告诉记者。

  陈璋圆壶是一件重金络壶,残高为24厘米,口径12.8厘米,腹径22.2厘米,足径13.8厘米。据专家介绍,虽然长期受到20公斤黄金的压力,长埋地下二千年,在金属与应力腐蚀的作用下,腹下部镂空纹饰已有残损,但仍是中国青铜时代泥范铸造工艺技术最完美的产物,集先秦金属工艺之大成于一身,并反映了一件重大历史事件。

陈璋圆壶

陈璋圆壶局部

  李文彬向记者介绍道,“陈璋圆壶”最为显著的考古意义在于:铜壶有三处铭文:一处为口内,内容为“廿五重金铬壶受一孛五纣”,这是一批器皿的编号,名称,及容积。“然”、“孛”、“纣”为战国时燕国的专用量词,相当于当时的斗、升,故可确认此壶铸成时为燕国器。第二处铭文在圈足内侧,虽已被锐器錾凿,但从残迹中可见约三四字,可能为“王后右酒”,可能为使用者的记铭。

  第三处铭文在圈足外缘,共刻有29字铭文,铭文为“隹王五年,奠易(阳)陈旻,再立事岁,孟冬戎启,齐藏戈子斿。陈璋内、伐匽(燕)邦之获。”铭文内容与现藏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的陈璋方壶相同,记载着同一个故事,可互为补证,故此壶又俗称“陈璋圆壶”。

  据史料记载,隹王五年即齐宣王五年(公元前315年),陈旻(田忌)复位,陈璋即史书中的章子,他曾带兵攻打燕国都城,并掠获金器等战利品。这一铭文反映了战国中期的一大历史事件:燕王哙禅让,由相国子之执政,三年中引起燕国内乱,在齐王的阴谋煽动下这场内战越来越严重,齐国趁机发兵攻打燕都城,在“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的情况下大胜,并掠获了燕国王室重器,可谓“毁其宗庙,迁其重器”。此一事件在《史记·燕召公世家》、《战国策》都有记载,但是对于齐国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所以《史记·齐太公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没有记载。

  “陈璋圆壶的铭文可证明发生在2300年前的历史事件确实可信。”李文彬告诉雅昌艺术网。

快速导航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