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欢迎光临易艺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工美 > 作品 >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新见李可染画稿探析

 编者按:李可染建国初150幅珍贵遗稿首次露面,呈现国画大师的“西画”造诣,从早期速写和素描作品,看李可染先生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李可染画院研究员张忠义先生就首次露面的这批作品进行了专题研究,并独家发布于雅昌艺术网。

  一  由来

  2015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6周年,首都博物馆将在年末举办规模宏大的“翰墨华章——新中国以来名家书画文牍大展”。展览中专设《可染遗稿》专题,展出李可染先生过去从未露面、从未展览、从未著录过的一批珍贵画稿。这批画稿共约150件左右,绝大部分应为可染先生四十多岁所作,内容丰富,风格独特,为前所未见,闻所未闻。笔者有幸先睹为快,既惊讶,又兴奋,思绪澎湃、感慨良多,特著此文,与同好共赏。

图1  李可染《万山红遍》

图2  李可染《韶山》

  李可染先生是声名赫赫、家喻户晓的国画大师,其所作《长征》、《万山红遍》、《韶山》等(图1、图2),迄今单件都已拍出上亿元天价。这不只是一个数字和价格,更多的是体现出他艺术作品内涵的价值,是收藏家、人民群众对这位伟大艺术家的充分肯定。可染先生的典型作品特征和风格,业内已经非常熟悉。而新发现的这批作于建国初期的画稿,却展现了李可染绘画艺术少为人知的另一面,令我们眼界大开。在他毕生不懈探求追索的绘画艺术道路上,不仅献身于宣纸之上水墨氤氲的大山大河中,也曾埋头于西方绘画明暗光影的世界里,而且下过苦功,成就卓著。在很多人眼中,李可染只是一位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大家,而从这批资料中看来,这样解读可染先生并不十分准确、也不全面。他的西方绘画功底一点也不逊于他的中国传统画技艺,也正是因其早年对西方绘画的精钻深研,又与中国传统绘画很好的融合贯通,才能有后来的厚积薄发,最终成为艺术巨匠。这批珍贵画稿,就是明证。

  二  画稿

  从时间段来看,这批画稿的创作时间从建国初到文革前,最早的距今已六七十年,稿纸都已泛黄,个别还有残损。在画稿上,李可染留下许多文字,对我们研究这批画稿起到重要指引作用。

  从画稿的形式看,主要是速写、素描和水彩。从内容看,主要为人物、动物和山水,其中尤以人物最为丰富。

  就其完整画稿看,按时间顺序大致可以概括为六大部分:黑白与彩色素描人像(数十幅);《白毛女》剧情速写(34幅);土改速写稿(8幅);欢迎解放军,抓农业生产、搞建设素描稿(共25幅);工农劳模游北海大会全稿(21幅),鼓足干劲画稿(2幅);娄山关局部画稿(6幅)及其他素描和水彩画稿若干。其中已知终稿画作被美术机构收藏和正式出版的有5件,分别是《新分黄牛牵到家》、《工农劳模游北海大会》、《韶山》、《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和《娄山关》。其他画稿还在陆续考证之中。

  李可染先生从1920年在徐州进行传统中国山水画学习,后于1923年到上海美专学习了三年中国绘画,直到1929年求学研究生于国立艺术院后,才开始正式接触和学习西方绘画。也正是这个契机,使李可染得以受教于林风眠院长及其专门为这批研究生从法国聘请的教授克罗多先生,并在他们的带领下开始了西方绘画的学习与实践。抗日战争期间,李可染就曾以中西结合手法创作了大量抗日宣传画。1950年,中央美术学院在北京成立,徐悲鸿任院长,李可染任中国画系副教授,教授学生白描、水彩课程。此次发现的几十幅白描和水彩人物画稿或是速写稿、或是其课图稿,应该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图3 李可染 戴帽的中年男子 

图4  李可染 《外国人物》

  画稿充分显示了李可染早年在白描、水彩方面的扎实功底与高超技艺。可染先生速写结构比例准确,人物造型严谨,他对每个人物动态表情刻画得都那么妙趣传神。李可染的素描色彩作品并不多见,在这些作品中,两幅黑白人物素描及两幅人物彩色头像则显得尤为突出。从带帽的中年男子素描头像稿(图3)中可以看出,他对人物五官位置及面部肌肉有着准确的理解与把握,素描线条笔法娴熟,寥寥几笔就准确勾勒出了人物面部五官与肌肉的位置,不论是皮肤、毛发、还是眼球,他都能将其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另一幅素描作品则是赤裸上身干活的中年男子(图4),造型准确,动感突出,仅用几组线条的明暗变化就把男子身上每块结实肌肉的质感与生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见李可染对人体骨骼肌肉的把握及对素描明暗理解的透彻已经达到相当高度。

快速导航
推荐内容